Thursday, 21 November, 2024

2024 第六屆 IATC TW 年度論壇:評論的實踐


評論人有多種身分──獨立撰稿人、策展人、戲劇或舞蹈構作,同時是寫作者、是思考者,也是行動者。隨著時代演變,不只評論人的面貌日益多元,連評論的意義與評論的形式也隨之變化。

第六屆IATC年度論壇以《評論的實踐》為主軸,由專業評論人所策劃,依據各地文化特色擬定最適合的講題,橫跨台北與高雄兩個城市,將舉辦六場實體活動,梳理評論人在不同領域的各種實踐方式。在年度論壇期間,協會亦將舉行第五屆IATC劇評人協會的會員大會與理監事選舉,選出2024-2026的理監事。

評論不僅僅是書寫作品,更是思索未來的智識力量。這是全台灣唯一的常態大型表演藝術評論之論壇,在活動規劃上,除了提升評論人的專業知能外,也注重區域平衡,兼顧各地評論生態。期許將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評論人齊聚一堂,匯聚各方意見,活絡評論社群,思索表演藝術的未來。


【台北場】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 7/6(六)

10:30-12:00 評論實踐的100種方法
講者|謝鎮逸、楊宗哲 
主持|魏琬容
面對多變的時代,評論實踐再也不僅限於發表文章,評論人又能寫藝術、又能教書、又能策展,又能執筆衝鋒參與公共事務,每個人有不同的取徑,本場次邀請評論人與公部門談談評論實踐的100種方法。

13:30-15:00 如何讀舞、寫舞—文字的身體感
講者|張思菁、樊香君
主持|陳雅萍
「舞蹈看不懂」是許多觀眾的心聲,明明想要理解卻總是因擔心而卻步,本場次將談如何讀舞、如何寫舞,如何透過文字來傳達身體感,讓舞蹈躍然紙上。

15:30 – 17:00 舞蹈評論的新挑戰
講者|張懿文、紀慧玲
主持|徐瑋瑩
舞蹈是一門時間與空間的藝術,面對跨領域/跨媒介的舞蹈 (例如展覽中的舞蹈、錄像裝置的舞蹈、原住民舞蹈等)該怎麼評論?而在影音當道的年代,有些舞蹈評論也改採podcast的形式,舞蹈評論的新挑戰又是什麼呢?

◼ 7/7(日)

10:30 – 12:00 #Metoo 運動與評論人
講者|吳孟軒、白斐嵐
主持|魏琬容
劇場是一門稍縱即逝的藝術,曲終人散、幕落了也就結束了,儘管演出結束,但創作過程中所帶來的壓迫與創傷,卻可能一輩子都揮之不去。如果說評論是歷史的第一現場(評論者所寫的文字會成為作品的第一手觀察文獻)當藝文圈 #metoo事件頻傳,評論人在 #metoo運動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13:30 – 15:30 IATC 會員大會暨第五屆理監事選舉
主持|魏琬容

15:45 – 16:30 第五屆理監事閉門會議


【高雄場】高雄總圖三樓階梯閣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7/21(日)

13:30 – 15:00 當評論人來到場館-機構與知識生產的關係
講者|耿一偉
主持|魏琬容
場館該出錢聘請全職評論人嗎?受到場館雇用的評論人還可以寫出真心話嗎?以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而言,絕大部分的作品都仰賴公部門資源,無論是共製或是合製,場館打從源頭就扮演著關鍵角色,而評論與場館的互動又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15:30 – 17:00 評論與藝術節 
講者 | 周伶芝
主持|魏琬容
各式各樣的藝術節慶已成為各城市文化治理的一環,藝術節熱熱鬧鬧,觀眾開開心心,評論人作為寫作者、思考者,如何透過藝術節的彈性來梳理文化脈絡,進而提出前瞻性的思考?本場次將談談評論人與藝術節的各種可能性。


【報名資訊】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BaAxdb1kj6aYUDX98
報名期限:
台北場|即日起至6/30(日)23:59
高雄場|即日起至7/14(日)23:59

人數限制:
台北場|報名上限60人,若超過人數限制則為候補,將於行前通知信告知候補號碼。
高雄場|報名上限65人,若超過人數限制則為候補,將於行前通知信告知候補號碼。

場地資訊:
台北場|7/6(六)-7/7(日)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高雄場|7/21(日)高雄總圖三樓階梯閣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講者與主持人資訊】

謝鎮逸
(攝影:陳焯輝)

在台馬來西亞人,表演藝術、當代藝術、電影評論人與研究者,關注跨領域論述的分離與接合。現為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Artism Online》台灣區主編。2019年「焦慮的年代:馬來西亞影展在台灣」共同策展人。曾任「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觀察委員、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委託年度觀察員、金馬影展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

楊宗哲

輔仁大學中文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96年文化行政高考及格,開始進入公職服務,曾任職於台南縣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06年起擔任桃園市政府表演藝術科科長(112年更名為展演藝術科),負責辦理桃園藝術節慶品牌活動,包括桃園管樂嘉年華與桃園兒童藝術節,以及桃園表演藝術團隊扶植等計畫。

魏琬容
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OISTAT自1968年創立以來最年輕的、也是唯一具有外交背景的執行長,少年時代學習街舞與現代舞,相信政治和表演藝術的共同點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對話」。以工作結合表演藝術與外交,以舞評探問當代舞蹈和政治社會的關係,特別關注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她非常喜歡狗,尤其是大狗。美國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藝術政治碩士畢(MA in Arts Politics, New York University)。

張思菁

現任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副教授,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秘書長。曾任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台灣舞蹈研究期刊第十五期主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舞蹈博士。2019年出版專書《舞蹈身體、論述與能動性: 民族舞蹈熱潮在臺灣(1950s-1960s)》,文章發表於《台灣舞蹈研究》《藝術評論》《大專體育》《美育》等期刊,並經常於DSA, WDA, CORPUS, APDF等國際舞蹈研討會發表論文。

樊香君
舞蹈學者、舞蹈構作、舞評人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班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德國漢堡TANZAOHi舞蹈暨舞蹈錄像節協同策展人。近年合作—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2019)、《肉身賽博格》(2023);漢堡Lichthof劇場/Jasmine Fan作品《MUDRA》(2020);關渡美術館「一個編舞者:古名伸研究展」(2022);與藝術家余美華(Scarlet Yu)、董怡芬合作《M(Other)hood:A Collective Lecture》;秋杉所在《大吻琉璃》(2024/6 兩廳院實驗劇場首演)

陳雅萍
舞蹈學者、舞評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博班總召集人,曾任臺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2019-2022)。著有《凝視無垢:莊子•泛靈•後人類》(即將出版)、《主體的叩問:現代性•歷史•台灣當代舞蹈》(2011),共同主編《身論集 壹:尋•找•亞•洲•身•體》(2021)。近年學術著作發表於以下專書: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Danc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Platforms for Change (2022),Corporeal Politics: Dancing East Asia (2020),《六位香港當代編舞家作品研究(1980-2010):香港當代舞蹈歷史、美學及身份探求》(2019),Contemporary Choreography: A Critical Reader, 2nd edition (2018)等。

張懿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Studies of Arts and Creative Industires)副教授兼主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表演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興趣為跨文化表演、舞蹈美學、當代藝術之身體展演。為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國際學術期刊Dance Chronicle諮詢委員。著有《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專書(2022,書林),研究發表於Inter-Asia in Motion: Dance as Method專書(2023, Routledge)、《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專書(2022,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專書(2008,兩廳院)、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臺灣舞蹈研究期刊》、《藝術評論》等;藝評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今藝術》、《PAR表演藝術》、《藝術家雜誌》、《澳門劇場閱讀》等。為空總C-LAB展覽「數位肉身性」(2021)策展人、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問世間情不為何物」共同策展人。

紀慧玲

曾任民生報藝文版記者近二十年,政大新聞系、台大戲劇系研究所畢,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班肄業。報社期間主持「民生劇評」、「表演評論」專欄,首創台灣媒體表演藝術固定評論專欄型態。2011年起主持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評論台」,銜負主編之責,並撰寫評論,涵蓋戲劇、戲曲兼及舞蹈,以縱觀歷史,目履當代之心,與台灣表演藝術同步前進。長期撰寫評論,擔任表演藝術門類觀察、評鑑、評審委員,並參與製作節目。目前任職臺大藝文中心執行長。


徐瑋瑩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英國倫敦大學拉邦中心( City University, London. Laban Center for Movement and Dance) 舞蹈碩士、學士。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生命歷程從編創、表演,轉向舞蹈評論、研究。著有專書《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描繪台灣新舞蹈藝術如何開展的政治文化脈絡。近期研究關注台灣舞蹈史中宏觀的政治文化與微觀的身體美學之互動關係,探究典範轉移如何可能。


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構作、表演工作者,近年曾任2021-2022年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員,新點子實驗場《隙》舞蹈構作,空總玩聚場藝術節協同策展人。評論與採訪文章散見於台新Artalks、典藏今藝術雜誌、表演藝術評論台、表演藝術雜誌、IATC藝評筆陣。


白斐嵐

獨立評論人、翻譯與劇場文字工作者。近年寫作重心聚焦於音樂在劇場之運用、劇場翻譯與文化轉譯、音樂與語言之結合等領域。翻譯作品包括《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劇場公共領域》、《編舞筆記》、《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貝克特《劇場速寫I&II》、《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慾望街車》、搖滾音樂劇《搖滾芭比》等。文章不定期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表演藝術評論台與台新ART TALK,現為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


耿一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目前為2023-24台南藝術節策展人。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17),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2018-2023)。著有《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閱讀在靈光消逝的年代》、《故事創作Tips》等,譯有《劇場與城市》、《給菲莉絲的情書:卡夫卡的文學告白》等。獲頒「德台友誼獎章」、「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與「歌德獎章」。


周伶芝
(攝影:沈昇勳)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劇場構作、文字工作者、創作美學相關課程講師等。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講座與工作坊規劃。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表演藝術創作、展覽、團隊和場館之策展與研究計畫。



主辦單位: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
協辦單位:台灣舞蹈研究學會


粉絲頁: www.facebook.com/iatc.taiwan
電子郵件:iatctaiwan201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