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車之所以得以遙想奇幻他方,與工業革命發展勾連,在19世紀對人們造成驚異與衝擊,開啟時空壓縮的感覺結構,成為進步與現代性的象徵。有趣的是,在人類已可衝破大氣層進行太空旅行的現在,曾經失速的怪獸儼然成為緩步的沒落之物,搖身成為復古與懷舊的代名詞。
2025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開啟合作,以三大主題專欄呈現一系列觀點文章,提供讀者認識表演的多元視角,同步記錄與評析演出現場,讓大眾在欣賞當代表演藝術之際,看熱鬧也見門道。
三大主題專欄:
【表演漫遊錄】:著眼非制式空間中及都會地區以外的演出,帶領讀者漫遊去。
【物件動手腳】:聚焦偶、物件與道具在不同演出中的角色,挖掘它們潛藏與呢喃的話語。
【劇場鬼故事】:打開第三隻眼,召喚劇場裡國族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的幽魂,從藝術之窗一窺被忽視的過往與記憶。
火車之所以得以遙想奇幻他方,與工業革命發展勾連,在19世紀對人們造成驚異與衝擊,開啟時空壓縮的感覺結構,成為進步與現代性的象徵。有趣的是,在人類已可衝破大氣層進行太空旅行的現在,曾經失速的怪獸儼然成為緩步的沒落之物,搖身成為復古與懷舊的代名詞。
暫時擱置對舞台世界的懷疑,對欣賞任何表演來說都很重要。但對於偶戲、物件劇場、默劇以及肢體劇場……等等這些不以寫實手段來模擬現實世界的表演類型而言,它們所要求的不只是暫時擱置我們的懷疑──這只是第一步。
新時代女鬼不再限於復仇與否的受害者思維,而被賦予更多自主行動力。從女人變成女鬼,又從女鬼醒轉為人的故事,不只是女性自古生存的「鬼故事」,也是舞台上女子一步步拿回自己權力的故事。
分門別類或許有助於先行想像與理解,但比起落入「這是不是?/這到底是?」的謎團或指稱執著,在現場張開感官、試著感受思索或許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