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01 May, 2024

【開站專題】前言:文化行動者的歸來


文字|郭亮廷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國際劇評人協會的線上雙語半年刊《批評舞台》(Critical Stages/Scènes Critiques)將推出「劇場與生態學」(Theatre and Ecology)專題。從西方戲劇史的角度,專題的客座編輯、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教授Elizabeth Sakellaridou與中瑞典大學教授Vicky Angelaki,將英國劇作家卡瑞.邱吉爾(Caryl Churchill)一九七一年的獨幕劇《氧氣不、不、不、不、不夠了》(Not Not Not Not Not Enough Oxygen)裡所描繪的未來廢墟倫敦,視為二十一世紀的災難預言;而易卜生(Henrik Ibsen)反映水源污染問題的《人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從近年來被頻繁搬演的情況來看,可說是回顧性地將這位挪威劇作家追認為生態批判的先驅。

台灣或許在這方面還未產生足夠份量的戲劇書寫,卻從一九八〇年代以降,透過行為藝術、民眾劇場等形式,針對環境議題發聲。我們不待西方,持續進行了一場漫長的自我啟蒙運動,而我們的啟蒙終將進一步啟蒙西方世界,因為正是西方國家為了自身的環境優化,將環境污染向第三世界大量輸出。當代的人民公敵在第三世界。今年五月一日,疫情再度升溫前夕,由曾啓明、阿道.巴辣夫、瓦旦塢瑪、王墨林、江源祥、林安琪等行為藝術家發起的「大潭藻礁現場展演——人與自然的勞動」,為我們召喚了這條在歷史中綿延的線索。這是為什麼,我們決定將圍繞著搶救大潭藻礁的運動、到場聲援的這次文化行動,以及六月二十六日線上舉行的「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跨世代座談,作為我們的開站專題內容。

我們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由於疫情延期、但終將到來的公投,催生更多的贊成票,成功讓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的海域,雖然各位在接下來的閱讀裡,相信一定會更深刻地體認到人類無權對七千六百年在此生成的藻礁判死,以及政府將「守護藻礁」和「天然氣開發」對立起來操作的荒謬性。製作這個專題,毋寧是為了回應郭力昕在座談當中的發問:「文化行動如何外展?」如何用新世代更能接受的語言,將文化行動傳播出去?不獨為了運動,亦是為了歷史,讓街頭抗爭的勇武青年有辦法破除「這是第一次」的幻覺,也讓面對當代劇場潮流的我們,得以破除「台灣未曾發生過」的幻覺。我們必須做的,是讓歷史意識隨著文化行動者一起歸來。





註:此專題大部分內容源自今年6月26日於線上舉辦的「以文化行動出發的環境生態運動」座談,該座談詳細資訊請參見:https://www.newinternationalism.net/?p=6159

專題策畫:郭亮廷、吳思鋒
執行編輯:黃馨儀

編按:因專題整體文章眾多,將依內容軸線兩次刊出,敬請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