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凱

黃至嘉《MARY 李》(攝影|林政億,艋舺國際舞蹈節提供)
在欣賞黃至嘉《MARY 李》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MARY 李》的演出地點位於圓環東側與和平西路交叉口、台3線高架道路橋柱下方的安全島。表演者背後是橋柱,橋柱的背後則是環河南路二段。在演出剛開始沒多久,我看到一個路人從環河南路逕直跨越和平西路,無視交通號誌與斑馬線的存在,從環河南路的這一側切過圓環走到另一側,其腳步姿態之悠然,彷彿整條馬路都在禮讓他。
這名奇特的路人把我的心神從演出現場抽離大概30秒,接著我恍然發覺,在剛剛那個時刻,作品與觀眾(我)都被城市給介入了。
踩進城市的血脈,尋找呼吸的孔道
我應該不需要用太多篇幅來指出華江整宅天橋有多特別,它早已是許多當代創作者的謬思。這個懸浮在和平西路和環河南路上方的圓環,將自身周圍的時間和記憶都緊緊箍住,在車流交織的臺北創造一個被時代遺忘的岐異空間,許多影視、動畫、表演,都被這獨特的魅力啟發。
但如果從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的立場出發,華江整宅天橋之於藝術節散落萬華各處的演出場地,是否也有著同等重量的異質性——並且是僅在艋舺國際舞蹈節的情境下才會展現出來的特質?
我想從三個在華江整宅天橋演出的作品開啟討論。分別是騰舞製作《Human Dance》,演出地點在西北角於環河南路上方的橋樑。黃至嘉與蘇筠涵《MARY 李》,演出地點在圓環東側與和平西路交叉口的安全島。李律與鄭子謙《上水!》,演出地點位於圓環西側與和平西路交叉口,天橋樓梯的背面。
三個不同的地點代表三種不同的,和城市的相對位置。《MARY 李》的獨舞者佇立在高架道路的橋柱面前,背後是兩條車流如潮的大馬路。嬌小的瑪麗・李幾乎要被沖散。《MARY 李》表現了對於個體、移動與異地的探索,城市則回應以忙碌和忽視。

騰舞製作《Human Dance》(攝影|劉怡嘉,艋舺國際舞蹈節提供)
徑直的天橋將《Human Dance》的雙人舞質量壓縮,在狹長的空間裡,雙人舞的關係與互動更顯緊密,都會霓虹照看著舞者。《上水!》在樓梯上將水淋下,佛朗明哥舞者宛若身在雨中,揮灑淋漓激情。
當一場表演被放置在非典型空間的時候,我們大多將其視為一種藝術介入社區的方式。但華江整宅天橋卻不僅止於此,而是不時地反向介入作品,以城市的觸爪擺弄表演。
同樣是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相較於位於住宅區的糖廍文化公園,或是被傳統市場攤販包圍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華江整宅天橋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大型空間,它更直接地踩在車水馬龍之中,被城市喧囂的絮語包圍。懸環牽掛著數條歧徑,化為血脈網絡。藝術從中填補畸零孔洞,卻也被城市的生命力牽引著。
當我們把表演放進城市,我們想要看到的是什麼?
當然,艋舺國際舞蹈節並不是第一個發現華江整宅天橋的表演組織。超親密小戲節[1]、臺北藝穗節[2]都曾經出現在華江整宅天橋演出的節目,包括曉劇場自身[3],也曾在華江整宅打造「迷宮小劇展」系列。與艋舺國際舞蹈節不同的是,這些作品大多具有依地創作(site-specific)的特性,將作品敘事和畫面呈現融入華江整宅天橋複雜的動線與造型之中。
我並不認為在非典型空間的演出都應該以依地創作為前提;前段述及的作品在被放置在天橋角落的同時,城市與表演產生自然且生猛的互相撞擊。這種撞擊確實偶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卻未必每個意外都在情理之中。
聲音或許是最容易在城市的介入之下被擠出邊緣的部分。《MARY 李》以預製音樂搭配琵琶演奏,團塊狀的電子音響和琵琶顆粒狀的樂音,模糊與銳利的聲響對比,應當是《MARY 李》在音樂設計上的巧思。然而在演出空間被滾滾車流包圍的情況下,觀眾難以辨別聲音的層次。

黃至嘉《MARY 李》(攝影|林政億,艋舺國際舞蹈節提供)
開放的演出空間也容易導致表演能量的逸散。對比《上水!》在新富町市場天井及整宅天橋下的演出,天井狹窄的封閉場域,舞者肢體所延伸的動能可以輕易的塞滿整個空間。但是當它被移到沒有牆壁的天橋下方,四周住宅與店家在觀眾視覺上都對表演者的肢體和姿態造成干擾。
當然,或許這種作品與場地之間的自然碰撞,極可能也在艋舺國際舞蹈節的預判裡頭。但我們仍然可以追問,如果這個作品在別的場域(甚至是正規的黑盒子)能表現得更好,那把它放在如華江整宅天橋這樣的特殊空間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提問不只是向著藝術節,也向著試圖挑戰這個場地的藝術家們。你/妳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華江整宅天橋這個不規則的空間獲得什麼回饋?是表演與城市的直球對決?還是讓創作更有機的介入這個空間,而非被介入? 非典型空間一直是艋舺國際舞蹈節的招牌特色之一,華江整宅天橋無疑是所有場地之中最難駕馭的。某種程度來說,華江整宅天橋的特質本身就代表了艋舺國際藝術節的核心精神:介入城市、翻掘記憶、與社區貼近距離的對話。也因此,或許我們應該對這個場地有更大的願景,不僅止於實驗性地將表演放置其中,而讓藝術家深入華江整宅天橋的時空異域,爬梳這棟建築與自身的靈感對接的頻率。

李律、鄭子謙《上水!》(攝影|劉怡嘉,艋舺國際舞蹈節提供)
【註釋】
[1] 羅倩,〈地方感:在艋舺區看戲踏街尋歷史紋理《手牽手》→《更新中請稍候》→《華江新市鎮-天上人間》〉,《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10/11。(2025/04/16點閱)
[2] 黃馨儀,〈勞動、空間、情感交換…之後《你想要的都不在這裡》〉,《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08/20。(2025/04/16點閱)
[3] 黃馨儀,〈玩出劇場外的觀眾《跑路土地公》、《夏日微涼夜話:隙》〉,《表演藝術評論台》,2017/09/06。(2025/04/16點閱)
▛ 蔡孟凱 ▟
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揚琴主修,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曾任TNL關鍵評論網特約作者(2016~2024),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人(2019~2021, 2022)。一個各種斜槓的表演人,最大心願是能一手彈琴、一手執筆度過平凡的每一天。
【本文為 IATC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 2025 艋舺國際舞蹈節合作「駐節評論人」計畫之觀察與評論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