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蝸牛殼的碎裂到織網的延展,Naceku與Yukan.Yulaw皆在創作中展現出文化在破碎、重組與再生之間的持續流動。Naceku的身體翻滾呈現出個體在身份矛盾中的掙扎,而Yukan.Yulaw則以河流意象承載族群的遷徙記憶,並匯聚著不同個體與思想。
本會跟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作,透過公開甄選及會內選薦 2025 Pulima 藝術節及 Pulima 藝術獎的駐節評論人,分別針對節目製作與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實地競演賽外評進行書寫;希冀用書寫留下觀點,用文字促進交流!
從蝸牛殼的碎裂到織網的延展,Naceku與Yukan.Yulaw皆在創作中展現出文化在破碎、重組與再生之間的持續流動。Naceku的身體翻滾呈現出個體在身份矛盾中的掙扎,而Yukan.Yulaw則以河流意象承載族群的遷徙記憶,並匯聚著不同個體與思想。
創作者在部落與都市間往返,身體始終在尋找定位。而他們所尋找的位置,或許正處於這樣的圓循環之中,既可能在轉角處被偶然觸及,也始終處於流動狀態,難以被完全掌握。而其中蘊含於流動中的不穩定性,反而成為文化再生的動能。
《rayrayrayray》不迎合外界對「原住民族藝術」的期待,而是將矛盾、失落與不安推到前台,迫使觀眾思考文化本質與生成。門內的世界既是保護,也是挑戰;既拒絕浪漫化凝視,也開啟當代原民藝術重新發聲的可能。
2025 Pulima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像是一張跨越疆界的織網,從入口的日常與進入儀式,到流域的編織、蝸牛的徬徨,再到呼吸的共振,每件作品都回應土地、身分與文化流動。提醒我們:文化不是遺跡,而是流動的場域。
若將「輪廓」轉化為一種場域性的提問,它牽連著身體政治、族群標籤、身份角色,以及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對原住民族藝術而言,figure 從來不是靜止的肖像或文字上的描述,而是持續生成、不斷轉換且持續發生的「身體政治」。它的廓型源自每個創作者的記憶與經驗,同時透過文化符號與社會互動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