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April, 2025

在花謝花開的間隙相遇:短評山城藝造《歲月流線》【蔡孟凱|2025 艋舺國際舞蹈節 駐節評論】


文|蔡孟凱

 

 

位於苗栗,2024年由王怡方創立的山城藝造,除了創作及展演外,也熱衷於地方創生和樂齡共榮。《歲月流線》延續編舞家對年老命題的思辨[1],將關照的對象拓展到概念更寬廣的時代變遷,在全球逐步邁入高齡社會的今日,反思人們該如何面對「年老」這個注定降臨於生命中的命題。

《歲月流線》2023年首演於苗栗店仔藝穗節,2024年臺北藝穗節重製。相較於前兩次製作都在室內空間演出[2],2025艋舺國際舞蹈節版的《歲月流線》,則選擇了新富町廣場及糖廍公園,在與觀眾極為親密的開放式空間展示藝術家眼中的時間之流。

不同的演出地點,各有不同的外部元素與《歲月流線》對話,在新富町廣場是植栽,在糖廍公園則是遊憩設施。

植物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循環的象徵,走在比其他生物更長的旅途上;遊憩設施則為老人及幼童所用,陪伴人們的青春與遲暮。《歲月流線》裡,王怡方與今年將邁入79歲的鄭淑芬對舞如鏡,沒有多久,王怡方旋即離場,獨留鄭淑芬在歲月裡頭。在身邊的植物裡尋找生命的痕跡,在遊憩設施旁襯著回憶的影子。

鄭淑芬從2022年便開始與王怡方共同創作、演出,她的表演每每都令我忘記她是一位沒有受過專業舞蹈訓練的表演素人。

《歲月流線》唯一的道具是數面大小不一的鏡子,由王怡方隨機地交給觀眾。鄭淑芬每「找到」一面鏡子,便切換一次狀態。稚氣的女孩、青澀的少女、蕭瑟的晚年,歲月在鄭淑芬的身上流淌。但最讓我驚豔的,不是鄭淑芬如何詮釋這些不同的年齡狀態,而是她在每次動作靜止,進入下個狀態前,臉上細緻的表情變化。

 

從欣喜到困惑到自在,在「切換」的過程中,她看起來像是突然發現自己忘了、搞錯了什麼,對自己當下的狀態產生質疑,接著迅即意會自己已然身在下一段時光。在這個過程中,鄭淑芬的五官、儀態、甚至是身體傾斜的角度,都呈現緩慢而細微的漸變,散發的能量優雅卻又紮實。

在節目的最後,王怡方朗讀瓊.齊諦斯特[3]《老得好優雅》的片段。內容概略是說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專屬那個階段的精采,無論青春或年老,當下所能做的事就是最好的事。

這個段落或許是編舞家的一種表態,但是《歲月流線》已經用舞蹈展現出女性在不同年齡的千姿百態,又何必要用質感等同心靈雞湯的文字再重述一次呢?如此平鋪直敘(而且這個段落還很長)的表現方式,讓整個作品落入一個扁平而僵硬的結尾。

《歲月流線》裡頭雖然有兩位舞者,但大半篇幅都是由鄭淑芬挑樑。從2022年至今累積的默契,在《歲月流線》中一覽無遺。表演的當下,雙方即便沒有太多的能量拋接,但始終維繫著一致的頻率。 時間只會向前,不會停駐也不會回頭。歲月無時無刻不在捏塑我們的形狀,從孩童到青少年、從壯年到老年,改變總是不知不覺發生,當人們察覺到的時候,早已走在下個階段。《歲月流線》用一以貫之的柔軟和自若,回應時間掏洗肉身的涓流。倘若生命唯一的「不變」就是「變」本身,那麼人們或許便能在花謝花開的間隙,發現持之以恆的泰然吧。

 


註釋

[1] 王怡方上一部與高齡議題相關的作品,是以失智症為命題的《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系列分別有2022年發表於艋舺國際舞蹈節的《重複》及同年度發表於臺北藝穗節的《日落》

[2] 《歲月流線》2023於苗栗市的九鼎文化藝術中心演出,2024則於牯嶺街小劇場演出。除了演出場地的不同,從表演團隊發佈的照片也可以看到每一版《歲月流線》都有些微的調整。譬如苗栗版有一條很長的、畫著彩色塗鴉的圖畫紙作為裝置道具,臺北版的獨舞者是站在一塊白色的cube上表演,等等。

[3] 瓊.齊諦斯特(Joan Chittister),美國作家,同時為一名本篤會修女。《老得好優雅》(The Gift of Years Growing Older Gracefully)為其70歲時出版之著作。

 


【本文為 IATC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 2025 艋舺國際舞蹈節合作「駐節評論人」計畫之觀察與評論書寫】

0 comments on “在花謝花開的間隙相遇:短評山城藝造《歲月流線》【蔡孟凱|2025 艋舺國際舞蹈節 駐節評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