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斐嵐
陽界女性的無奈與屈服無處伸展…鬼魅的反撲在文學上對女性不僅帶有心理補償作用,更帶有兩性平等意涵。
──「臺灣女鬼」1
十九世紀的西方劇場,似乎很熱衷讓女主角在舞台上死去。幾齣經典歌劇像是威爾第《茶花女》(1853),巴黎交際花愛上年輕作家,卻被男方父母從中作梗,分手後得肺病而死;普契尼《波希米亞人》(1896)這群苦中作樂的貧困藝術家,算得上是門當戶對,女裁縫咪咪依然躲不過肺病奪命的命運;時間來到世紀之交的1904年,日本藝妓蝴蝶夫人cho-cho-san和駐紮當地的美國軍官談戀愛卻被拋棄,最後結束自己生命。這些悲慘結局,彷彿是要告誡同時代的女性──小心自由戀愛,會沒命。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吉賽兒》(攝影|Laurent Liotardo,國家兩廳院提供)
但1841年首演的《吉賽兒》不一樣。不像前述女子,都在劇情落幕才嚥下最後一口氣。在這齣芭蕾舞劇中,愛上假平民真貴族(還假單身真訂婚)的農村少女吉賽兒,上半場就死了。下半場的吉賽兒變成女鬼,加入林中維麗(Willis)行列。她們都是被男人拋棄、背叛的亡魂,引誘當初那個負心漢狂舞至死。
姑且不論吉賽兒最後的選擇──故事原型讓吉賽兒寬恕愛人,各版舞劇則對「如何寬恕」提出不同詮釋──劇中對於階級(貴族與農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性別的權力壓制與設法反制,都為《吉賽兒》創造跨時代對話的契機,不再只是訴諸或苦情、或警世的悲劇愛情。也因此,自其首演以來,《吉賽兒》曾化身十九世紀美國南方黑奴、現代台灣的鐵工廠女工等。2 而在今年甫來台演出的阿喀郎.汗(Akram Khan)與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 )版本,則呼應編舞家本人背景,讓吉賽兒成為服飾工廠的孟加拉移工。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吉賽兒》(攝影|李佳曄,國家兩廳院提供)
阿喀郎融合印度卡達克古典舞(kathak)腳步與芭蕾對抗地心引力的身體語彙,成為《吉賽兒》人鬼分界最大區別。上半場舞者著芭蕾軟鞋登場,得以凸顯動作的爆發力與速度感,以表現權貴階級與工廠移工的權力關係與衝突張力;到了下半場,穿上芭蕾硬鞋、踮腳向上延伸身體的女鬼,則呈現迥異於現實人間的空靈質感。特別是剛轉換身分的吉賽兒,帶著竹竿踮起腳尖,搖搖晃晃努力尋找平衡,脆弱而堅毅,呈現動人畫面,彷彿在死後世界重新適應新的身體(靈體?)。既是突入冥界的茫然,也像是擺脫人世間權力壓制,重建另一套(專屬維麗的)引力法則與宇宙秩序。
人所受的欺壓,只能交給鬼來裁決,這或許正是女鬼復仇隱含的意義。可惜阿喀郎與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版本的《吉賽兒》,依然受限古典文本,要徹底顛覆並不容易。其改編更像是以充滿衝突卻又巧妙搭配的身體與音樂,意識到移民勞工階級的當代處境,卻也未能進一步著力對付劇中指陳的社會結構本身。這也是當代改編經典一再面臨的困境。

栢優座《鬼島學苑進修部》(攝影|徐欽敏,栢優座提供)
二十一世紀的女鬼,倒是幸運許多。至少她們更有行動力了!不再需要為愛而死,成為女鬼,更能直面活著時的弱點與缺憾。栢優座戲曲音樂劇《鬼島學苑進修部》,3 是另一齣以「古典」身體語彙表現冥界,讓女鬼在此實現未竟心願的作品。女主角孔福芝原是老師,始終忘不了小時候眼睜睜看著朋友被師長不當管教(霸凌),卻未能挺身而出的懦弱。她因車禍昏迷,來到陰間「鬼島學苑」,重新面對為人師表「有所為」的責任。
這間「鬼島學苑」集結民間流傳的各式鬼魅樣貌──如殭屍、孟婆、林投姐、魔神仔,甚至是傳統戲曲不可或缺的飄逸女鬼──既展現豐富多變的身體技藝,也帶出當代教育提倡的多元思維。此外,相較過往這類鬼故事,女性身為社會權力結構的受害者,只能「化身女鬼」復仇,鬼島學苑女教師當年面對霸凌事件選擇袖手旁觀,因其無作為而成了加害體制的一部分,但又因為內心深受折磨,同時成了體制的受害者。短暫成為女鬼的她,得以面對自己當初的無能為力,更積極承擔責任,撼動教育結構的錯誤。

栢優座《鬼島學苑進修部》(攝影|徐欽敏,栢優座提供)
從這角度來看,新時代女鬼不再限於復仇與否的受害者思維,而被賦予更多自主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在《鬼島學苑進修部》劇中,「成為女鬼」只是短暫狀態,藉此反思現實。女性不再需要在舞台上被賜死,才能試圖掌握自身命運。
從女人變成女鬼,又從女鬼醒轉為人的故事,不只是女性自古生存的「鬼故事」,也是舞台上女子一步步拿回自己權力的故事。
【注釋】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資料庫,「臺灣女鬼」條目。 ↩︎
- 前者如哈林舞蹈劇場(Dance Theater of Harlem)版本,可參考邱馨慧,〈一百五十歲的遊魂 《吉賽兒》版本的變遷〉,《表演藝術雜誌》,1995年01月號;後者則為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版本。 ↩︎
- 許栢昂導演、周玉軒編劇、許家銘編曲,首演於2023年。 ↩︎
白斐嵐
獨立評論人、翻譯與劇場文字工作者。近年寫作重心聚焦於音樂在劇場之運用、劇場翻譯與文化轉譯、音樂與語言之結合等領域。翻譯作品包括《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編舞筆記》、《邁向操演時代-展演作為策展策略》、《物的力量:從道具到物件劇場》、搖滾音樂劇《搖滾芭比》等。
【編按】2025年,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開啟合作,以三大主題專欄呈現一系列觀點文章,提供讀者認識表演的多元視角,同步記錄與評析演出現場,讓大眾在欣賞當代表演藝術之際,看熱鬧也見門道。
三大主題專欄:
【表演漫遊錄】:著眼非制式空間中及都會地區以外的演出,帶領讀者漫遊去。
【物件動手腳】:聚焦偶、物件與道具在不同演出中的角色,挖掘它們潛藏與呢喃的話語。
【劇場鬼故事】:打開第三隻眼,召喚劇場裡國族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的幽魂,從藝術之窗一窺被忽視的過往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