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Qaisul 王廷瑋
入口整經:日常與儀式的轉化
在KIRI國際原住民族文創園區,與2025 Pulima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的最初相遇並不嚴肅。詹陳嘉蔚 Djubelang Badalaq 在入口處安靜編織,邊與觀眾閒談,風吹過,那一刻像日常片刻:織布不是神秘技藝,而是與此時此地同在的勞作。隨著上樓,詹陳嘉蔚的聲音響起,低喃慢慢展開,牽引觀者一步步走向三樓,空間從日常逐漸轉化為儀式氛圍。

詹陳嘉蔚 Djubelang Badalaq《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流動的織網:跨界、邊界與文化流域
尤幹.尤勞 Yukan.Yulaw 的《織,造的邊界》以日常材料拆解重組為三件作品,《流動的織網》透過藍白帆布縫隙灑落光影,宛如水波流動,消解物質與文化界線。漫步其中,視角隨著變化,呈現文化的流變。《共織的畫布》則邀請小朋友共同創作,直立與地上的帆布上留下各式各樣的圖案,象徵文化延續與再生的希望。而播放的小朋友自我介紹,也強調個體差異與未來多元文化的可能性。尤幹.尤勞 Yukan.Yulaw 在創作過程中投注自身精神,使作品在製作中帶有個人的能量。展品在空間中,卻又能連結周遭作品與流域脈絡,提醒觀者文化並非靜態,而是不斷流動的場域,每個人都可成為共同編織者。


尤幹.尤勞 Yukan.Yulaw《流動的織網》、《共織的畫布》(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蝸牛的徬徨:都市流變中的身分與認同
何晏妤 Naceku 的《在哪裡的蝸牛》以冷凍蝸牛具象化都市與部落的距離。自電梯走出,伴隨中文語音提示,立即被框限於主流文化。白色服裝與登山包,既像旅行者,也像城市過客。舞蹈裡的重複、滾動、拍手,分別隱喻學習、游移與迎合,顯示都市原住民族在都市中既脆弱又具韌性。聲音的層層堆疊終至雜訊質感,化為城市壓迫與孤立的聽感,與身體語彙互相呼應,構築出「既屬於都市、又游離其中」的狀態。
當文化在城市中以「蝸牛」的姿態緩慢游移,它究竟是在被都市吞沒,還是在創造新的生存節奏?Naceku 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將這種矛盾赤裸呈現。這也回應到都市原住民族長久以來的處境──既難以完全融入都市,又無法輕易回到部落,身分在兩端拉扯,始終處於不穩定的游移狀態。蝸牛的象徵因此不只是動物意象,而是對都市原住民族困境的隱喻:背負著文化的重量,在城市與部落之間不斷尋找立足點。

何晏妤 Naceku《在哪裡的蝸牛》(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舞台上的高懸書桌與圖示(英語、注音符號、一休和尚踩國旗)象徵主流文化的權威與殖民性。當Naceku將其放下並倒置,並把冷凍蝸牛安置於桌腳,壓迫的結構被轉化為共生的可能,提示文化與身分需在流變中找到延續之道。此畫面在位置上與尤幹.尤勞 Yukan.Yulaw 的作品《流動的織網》相鄰,形成呼應,流域中的水孕育萬物、生長自然,也生成周邊的多元文化。與流域意象在地理與象徵上互相連結,使觀者感受到文化並非孤立,而是在一片生生不息的環境與社會中生成與共生。這種空間上的互文與象徵呼應,強化了文化流變與共存的感知,也延伸了對都市原住民族身分、文化延續與社會環境的思考。


何晏妤 Naceku《在哪裡的蝸牛》(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跨域共振與土地的呼吸
潘巴奈與希貝登(Panai & Sibeden)的《回.聲 Sounds of Belonging》透過身體與聲音回應離散經驗。
舞者在似營火區域的木棧板上起舞,踏步的動作在視覺上呈現出規律一致,但在聽覺上卻因空間的特殊音場而形成錯落的交錯與回聲,讓人感受到一種循環卻不全然重複的錯覺。希貝登與潘巴奈互相引導彼此的動作,兩人在圓內外的互動,不只是打破自身文化規律,也將各自的能量引入其中,不斷累積。兩人以自身文化為基點,互相帶領,彼此接收與理解。

潘巴奈 Pan Panay 與希貝登 Baden Hitchcock《回.聲 Sounds of Belonging》(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最終,舞者再度回到整個空間,將聲音與律動轉化為對土地的致敬與感謝。在那一刻,循環不再只是回聲,而是回歸。

潘巴奈 Pan Panay 與希貝登 Baden Hitchcock《回.聲 Sounds of Belonging》(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流變、共舞與未來的可能
整個 2025 Pulima 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像是一張跨越疆界的織網,從入口的日常與進入儀式,到流域的編織、蝸牛的徬徨,再到呼吸的共振,每件作品都回應土地、身分與文化流動。提醒我們:文化不是遺跡,而是流動的場域。既要理解並尊重這片土地上曾生活過的人與文化,也要帶著文化向未來走去,與之共舞、共振。Pulima 藝術節呈現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可能──在流動、徬徨與共振之間,我們看見文化的延續,也被邀請成為這片土地與文化共同編織的一部分。

謝幕,土地致敬(攝影 | Jc Pan,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Qaisul 王廷瑋
來自花蓮玉里卓樂部落的布農族,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顧問組,專注於布農族文化的劇場轉譯與再儀式化研究。關注文化觀光、田野倫理與原住民劇場的觀看政治,致力從自身族群文化出發,書寫當代原民劇場的困境。
【本文為 IATC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 2025 Pulima藝術節合作之評論人徵選與書寫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