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3 November, 2024

【開站專題】影像紀實:地老・天荒・大潭村


主講|蔡明德

整理|楊禮榕、黃馨儀





八O年代的社會困境

大潭村的故事,我設定了標題「悲情大潭村」,真的是有很有故事性的,而且很悲情。講故事之前,先提八零年代因為要加速工業發展,追求經濟價值,間接造成臺灣的土地、空氣、水遭到嚴重的迫害、糟蹋。那是戒嚴的時代,很多民眾把憤怒放在心裡,不敢怎麼抗議。那時候法令不周全,很多民眾忍氣吞聲,後來覺得不團結起來不行,才出現很多自力救濟,自己的命自己救,自己的環境自己救,出現很多抗爭團體。最有名的是新竹的李長榮化工。

新竹水源里因為李長榮化工,空氣、水都遭到嚴重污染,陳情、抗議都沒有用。旁邊的清大、交大三百多名教授跟行政院長俞國華陳情也沒有用,所以他們團結起來,找卡車載來大石頭把工廠大門圍堵起來。四百五十天的堅持,李長榮化工終於關廠,這是一個民眾自立救濟的故事。民眾知道以前的空氣是怎麼樣,他們要求的不多,就是還我乾淨的水、乾淨的空氣,很單純的。

這是八零年代很重要的幾個運動,李長榮化工是自力救濟,反杜邦運動是工廠還沒來,知道要設廠,整個鹿港就沸騰起來,組織了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展開一系列的反杜邦運動。工廠還沒來,可是看到李長榮、大潭村受害的狀況,覺得要把杜邦擋下來。





悲情大潭村

為什麼說大潭村悲情?民國49年,因為要建設石門水庫,那裡以閩、客、泰雅族人為主,計畫把他們遷村。那個年代,誰敢說不要,叫你走就走。分了五批遷村,民國49年第一批有40戶客家人被安置在大潭村,另外還有三批也被安排在桃園觀音鄉沿岸,總共278戶分五次遷村,那時候都叫移民新村。49年的時候,泰雅族有82戶,沒有被安排到桃園大潭,而是安排在大溪中庄。沒想到53年開始要建立家園的時候遇到葛樂禮颱風,大漢溪旁邊的村莊全部被淹沒。沒有辦法,又遷到大潭村。他們以前跟客家人也算鄰居,沒想到在大潭村又再度重逢。

過往的大潭村,蔡明德攝影、提供。

這是要遷村前,地平線過去就是海邊,現在講的藻礁的位置。村莊看起來是閩式建築,都是平房,看起來蠻漂亮。49年在那裡開墾,有他們的開墾故事。他們講那時候風沙很大,防風林是保安林地,是很貧瘠的地方,在那裡胼手胝足、很辛苦的開墾。以前在山裡有山有水,來到海邊完全不適應。可是沒有辦法,就被遷到這邊來。很辛苦的重建家園,不夠吃就去打工。他們講故事說種的稻子會走路。為什麼會走路,因為風很大,種下去的稻子會跑,他們就說稻子會走路。而小孩子都吃沙長大的,天氣熱小孩子在外面吃飯,一個風沙來滿碗都是沙子,所以笑說小孩子都吃沙長大的,可以想像環境是很艱苦的。沒想到他們從民國49年一直到民國62年,算是七零年代,工業開始發展,高銀化工帶來了污染,從此不得安寧。有一張照片是我爬到唯一的水塔拍的,那時候因為污染建了這個簡易水塔。房子都是平房,那時候是黃昏,看下去的時候感覺很陰,這種寧靜感覺是已經死掉的村落。

1973年高銀化工廠。蔡明德攝影、提供。




被工廠改變的生活

當年我採訪大潭村的時候,在那邊住了十一天,四處串門子。那天我到蘇滿能的家,他拿出這些老照片講說很懷念以前在阿姆坪的生活,家前面有河流,後面就是山「我家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的那種感覺,豐收。好可愛的照片,他們兩個大概現在年紀跟我差不多。有一張照片是50年代阿姆坪的稻米豐收圖,泰雅族人在割稻,蘇滿能就是泰雅族。這個地方就是石門水庫,當時看到的就是照片的這個場景,這是淹沒區。搞不好哪天石門水庫缺水的時候,大家就看到他們的老家。那天給我的照片都是泰雅族,這一個人我後來才知道是他們的堂兄弟,左上角很高大的是蘇守千,王墨林曾經採訪過他,他只會講日語跟泰雅族語,王墨林會日語所以去採訪他。那時候他還沒有去金門當兵,手還沒有斷掉。他說這照片是他們互相幫忙在蓋房子。

阿姆坪時代的生活剪影。蔡明德攝影、提供。
蘇守千與幫忙蓋房子的族人。蔡明德攝影、提供。

再來,所謂的怪獸(高銀化工)來了。除了廢水以外,再來就是空氣,常常飄白色的煙霧:在他們周遭的環境,常常會飄來不知名的白色,他們也不知道是什麼,就很討厭。我們進去的時候,工廠說我們的廢水都做的很好,這都是假話。再來。民國71、72年爆發鎘米事件,工廠把廢水直接倒在灌溉溝渠裡,到處排,完全沒有人性的排。居民發覺為什麼水會有泡泡,喝了水,人有氣無力的,雞、鴨也都怪怪的,耕田的水打出來有泡泡——那裡沒有自來水,全部打井——覺得井出了問題,喝的水出了問題,拿水去檢驗,才知道水被污染了。想辦法到處去檢驗,發覺有問題就去陳情,後來驗出來稻子出了問題。一般稻子鎘含量是不能超過0.5ppm,他們那個都超過一、二十倍,所以稻米全部休耕。人也開始有狀況出來,人本來好好的,突然間生病就走了,可是沒有辦法有直接證據講說是因為喝水過世,讓居民很恐慌。

高銀化工廠含鎘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除排入農田灌溉渠道,也由這條巨大的水管,排向大海。 
蔡明德攝影、提供。




不只一地的環境悲歌

高銀化工被抓到以後,就比較不敢排在灌溉溝渠。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整個田都被污染了,全部休耕了。這是居民發現的排水管,直接通向大海。今天反藻礁的潘老師放的照片也是一樣,變陰陽海,都在這個附近,這很糟糕的。把廢水排下去以後,魚吃了,我們再吃魚,這是有毒的食物鏈,我們也是跟著吃的人。這是很惡毒的,這麼大的水管就這樣排到大海。這是退潮的時候,他們帶我去拍的。漲潮的時候,工廠才敢排廢水。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官方都不知道他們埋暗管,為什麼都百姓知道?我跑李長榮化工也一樣,都是居民發現的;跑台中三晃農藥廠污染事件農藥廠,也是居民發現暗管,環保局都不知道幹嘛。那個年代是這樣,這是我很質疑的。我跑過幾個地方都是百姓抓到的,環保局都抓不到。
那年大潭村的鎘污染全國矚目,是臺灣第一次發現鎘。日本在五零年代,富山縣就發生了鎘米事件。那是很大的事件,水俁病的公害 。尤其尤金・史密斯拍的熊本縣的水俁病,而鎘米在富山縣,比水俁病更早,也是日本很大的公害。還好臺灣發現得早,可能是因為有前例了。民國73年,日本朝日新聞曾經特別來採訪大潭村,懷疑這是不是日本公害輸出。那時候《人間》還沒跟上採訪。剛開始做這個題目的時候,已經發生鎘污染,我們才到現場去。所以有很多東西遺漏了,就是盡力做好。朝日新聞來的時候做了很大的報導,大家就知道什麼是鎘米。

後來隔壁的蘆竹也發生了很大的事件。基力化工的排水讓蘆竹鄉整片的土地都休耕,也都是鎘米,農會整個倉庫都是鎘米。我到那裡去看,嚇死人,整個倉庫都是米,不能吃,不知道怎麼辦。





以影像紀錄大潭往昔

我當年採訪以後,大約三十年沒有回到這個地方,因為藻礁事件,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地方。2001年知道這個訊息,原來大潭電廠是污染以後,政府買下污染土地來蓋的,2008年大潭電廠才正式啟用。這都是沒有辦法預料的。大潭村那邊到九零年代初,那時候已經沒有集體遷村,那幾戶是給他們錢自己找地方住。他們的老照片,包括泰雅族在大潭村生活的影像,包括早期石門水庫的影像,都是很珍貴的。因為遷村很多照片不見了,給我拍照的照片聽說也不見了。我記得我在九零年代,石門水庫算復興鄉,遷移回復興鄉的居民跟鄉公所的人說,蔡明德記者有幫他們翻拍一些照片、幫大潭村拍了一些照片。鄉公所的人打電話給我,希望取得這些照片,要在新成立的圖書館把照片放大掛上去,紀念這些漂泊、辛酸族人的故事。

50年代阿姆坪的稻米豐收圖,遷居大潭村的泰雅族人都相當緬懷。蔡明德攝影、提供。

那時候,高銀化工大爆炸,據說是半夜爆炸,炸起來像黃昏一樣,把天空都炸亮了。居民用傻瓜機拍,把照片給我。我那時候採訪完回去,人在臺北,他們發生這樣的事情:工廠大爆炸。就像看到六輕的爆炸,以前台西鄉那些人敲鑼打鼓歡迎六輕,現在後悔了。早期陳定南反六輕,救了宜蘭的土地。後來六輕經常被居民圍廠也都是因為爆炸。高銀化工因為這場爆炸差不多停擺了,那時候本來還在繼續做,這一爆把工廠也爆炸掉了。污染以後,水大家都不敢喝,縣政府就派消防車載水來供應,從民國73年1月一直到快年底。居民的反彈很大,怨聲載道,也曾經要到臺北陳情,可是那個年代——我說他們悲情就在這裡,沒有能力抗爭,也沒有人組織,只能認命接受迫害。民國72年,他們曾經幾台遊覽車要到臺北陳情。那時候我還沒有去。聽說還沒有去的時候,憲兵、警察就把他們全部攔下來,不准他們到臺北的監察院陳情。他們去跟縣長陳情,縣長說他無能為力,只能夠送水給他們喝,法令他管不著。法令不周延,不知道怎麼罰工廠。工廠把人家污染,好像沒有事一樣。這是臺灣追求工業的悲哀。

居民以底片機拍攝下炸亮天空的高銀化工廠。蔡明德提供。

受害者永遠是這些小老百姓。茄苳溪是他們很主要的灌溉溝渠,他們來的時候就有茄苳溪,在這裡洗衣、灌溉,後來這條溪都沒有人敢灌溉了。一個阿婆大概沒有很認識清楚,為了省錢還繼續在那邊洗。因為水是大問題,很多人都把井封了,不敢用。後來縣政府跟旁邊的居民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個簡易水塔,水塔不是自來水,還是打井。縣府說這裡比較安全,打比較深,打比較深所以比較安全。我是質疑啦,可是沒辦法,百姓對這個水也是很憂慮,不見得敢大大方方的用。那個水塔很高,海邊風又很大,但那天想上去拍一個遷村前的景象,就爬上去。那時候沒有空拍機,幸好有這個水塔當作唯一的制高點。很多井都封了,洗衣服對他們來講就很麻煩,只有幾個點給他們洗衣服,水對他們來講是很奢侈的東西。像是蘇滿能夫妻,家旁邊就是他的井,但封掉了,不敢喝。他們是泰雅族,他太太覺得他喝了水,身體變差。他以前身體不是這樣子,懷疑是長期喝了這些水,讓他身體很不好,很不舒服,常常看醫生,吃了很多藥。他把他的藥包拿給我看,他都把藥包留下來,他說:「你看我吃了這麼多藥。」

堆積如山的藥物袋,泰雅婦人認為,她的病痛,都是因為長年喝了污染的井水。蔡明德攝影、提供。
民國73年底,桃園縣政府在離村外1.6公里處,鑿井設立簡易自來水廠,解決村民用水問題。蔡明德、攝影提供。

休耕後,工廠的人來協調,談一公頃要賠多少錢,一年要賠多少。高銀化工是被政府判決要負責賠休耕的人,高銀化工也是大廠,資本還蠻雄厚的,可是他們賺的大概是黑心錢。後來讓居民領菜錢,每人每天五塊錢菜錢,那次是要上臺北陳情被憲、警攔下來以後,答應給他們的福利,加菜金一個人五塊錢。每個月用戶口名簿去領加菜金。再來我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差不多知道會遷村,很多人有能力的人已經想辦法走了,開始出現空屋。我們在那裡採訪,只有菜車,沒有任何一家麵店。本來差不多有六七百人,有一百二、三十戶。被污染以後,很多店都關了。我們在那邊採訪十一天,租了一個房子,自己煮飯。我們是坐客運進去的,沒有交通工具。那時候租的房子,已經沒有人住了,房東早就搬走了,在等日後補償。外面沒有地方吃,只能吃泡麵。菜車來買了一些菜,晚上煮一餐,不然就要到觀音鄉街上吃飯。





被工廠取代的稻田與人

後來《人間》又另外做了這個故事。蕭雲模是反共義士,難得看到手上的刺青,他不太願意讓人看。我要找一個角度拍他的手,他還不高興,不願意讓我拍。看可以,但不能拍。他的泰雅族老婆眼睛已經看不到了,他扶持著她。他大她十歲,他們兩個在那裡很安靜的生活,互相扶持、很溫暖,常常看到他們這樣上教堂。再來,年輕人也都離開那裡了,都是老弱婦孺比較多,沒有什麼工作賺錢的機會,而且土地被污染了,又要遷村。整個村落是很孤寂、落寞的。那時《人間》以受傷的人為題做了系列報導。爆發了大潭鎘污染以後,這個問題就引起大家的重視。後來又爆出旁邊的蘆竹鄉的基力化工廠,也是鎘米,後來彰化、雲林都陸續爆出。《人間》陸續做了土地傷痛系列報導,也有記者到彰化、雲林做一些鎘污染的報導。臺灣才開始慢慢重視問題。

休耕田邊的老農,桃園龍潭人,因中山科學院興建,田產被徵收後,遷居到中福村來,那想到新置的稻田也受到鎘汙染波及。蔡明德攝影、提供。

工廠旁邊就是稻子,稻田旁邊就是工廠,這就是早期小工廠。那個年代小型工業拼發展,幫臺灣拼經濟,政府不會在乎稻田旁邊不能夠蓋工廠,這變成很大的問題。這幾年說要讓工廠合法化,也引起很大的議論、爭議,工廠幾年以後就可以合法化,這會是另外一個問題。好幾年前我拍攝大甲媽祖進香到彰化,看到工廠心有戚戚焉,稻田中幾乎都是那種工廠,可想而知,我們吃的稻子——其實我蠻清楚的,我們花蓮的稻米最好吃,因為工廠最少,這樣你就聽的懂。一張照片是休耕的田中有一座香爐——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應該是在土地宮廟的前面保護土地的香爐,現在人命都顧不了,怎麼顧的到土地公呢?所以就有荒蕪的土地公廟。這個老農,他剛買田沒多久碰到基力化工的鎘污染。他沒有怨恨,很無奈的說:「怎麼會這樣子?怎麼會這樣子?」有苦說不出,買了地又被污染,沒田種,那種悲情。

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的稻田,因受到基立化工廠廢水汙染,75公噸「鎘米」遭扣留,堆置在農會新興辦事處倉庫,等待相關單位處理。為防麻雀啄食,安置了一尊稻草人來驅嚇。蔡明德攝影、提供。

再來。這就是鎘米。那天到蘆竹鄉看到鎘米滿倉庫,他們說這就是鎘米,我說想「這不是跟一般米一樣嗎?一包一包,這要怎麼拍?」好吧,看要怎麼拍,拍了就是一堆米。我爬到一、兩層樓高的米堆上面,看到這樣的景,覺得不是很像農藥的骷髏警告嗎?那時候窗戶的光打進來,還有蜘蛛網,他們那個假人本來是要趕鳥的,就像一個骷髏人在那裡。一種很恐怖的感覺,這樣就有一點鎘米的味道了。





現在,更好了嗎?

 臺電照片(2001-2008)

這張照片是臺電照的,跟鳥瞰村莊的照片是同樣的地方,後來變成是臺灣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再過去就是藻礁、三接,都是在這邊太平洋這個地方,其實不遠。1990年代,大潭村民拿了賠償金各自飄零,紅瓦屋的村落也消失在地球上了。後來因為演講,想說去瞭解現在的狀況,發現高銀化工後來被查封,但要處理鎘污染的泥土不能賣,因為環保局在追查。最後高銀化工終於把鎘含量降低,廠房終於可以賣了,聽說也賣出了。污染了大地,污染了我們的土地,但是可以繼續賣錢,可以把廠房賣出去,在很多地方繼續做生意,這很不公平。

再來,桃園市議員質疑三接的儲油槽的土方。大潭電廠建廠有留了一些土方,環保局的意思是這些好像要填海,土方要運到三接那邊使用。天然氣接收站要用大潭電廠的土地,所以要把大潭電廠以前建廠的時候挖起來的、有鎘污染的土方,處理到安全標準,他們說長期有做這樣的工作。他們講的,我不知道。環保局偵測,104年的時候還不行,現在說可以了。104年到現在沒幾年,說已經處理好了,所以土方可以去填海了,都處理完了。桃園市政府新聞有寫。環保局2019年4月24日的新聞發佈,在網路上看到的,大概是這樣,這就要去調查了。到2002年,事發沒有多久,就說要擺脫污染的醜名,現在是環保能源的代言人,媒體這樣幫工廠寫。現在高銀化工要研發可以持續一百小時的鋰電池,還有電動車的電池,這方面是臺灣第一把交椅。《商業週刊》寫了報導,還有《天下雜誌》寫高銀化工變身高科技(註),也是談一百小時的鋰電池,手機可以一百小時不用充電——他們很會製造鎘,也很會製造鋰電池。

註:盧智芳〈奈米科技,點燃產業曙光〉。天下雜誌249期(2021/06/20)。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03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