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3 April, 2024

數位與疫情新常態下的評論自由與民主社會──專訪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分會理事長Pawit Mahasarinand(上)


數位與疫情新常態下的評論自由與民主社會

──專訪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分會理事長Pawit Mahasarinand(上)

口述|Pawit Mahasarinand

訪談、整理及翻譯|余岱融

協力編輯|盧宏文

想先請你告訴我們,你如何成為一名評論人?

可能跟很多人一樣,我是偶然成為一名評論人的。

1995年我在泰國執導了大衛‧馬梅(David Mamet)的《奧蓮娜》(Oleanna)。我認識了一位在《曼谷商業新聞》(Bangkok Biz News(Khungthep Thurakit))任職的電影評論人,很喜歡我的作品。之後,他聯繫並邀請我為該報撰寫評論,該刊物有留給藝術與文化的完整版面。事實上,我首次刊登的文章是一篇電影評論。

之後在美國求學期間,當我有時間去紐約,我會寄一些當時百老匯演出的評論給他,但不是非常規律。如果要說我開始認真為報刊撰寫評論,將它視為一種專業,是從2001年開始,當時有個由泰國導演執導的新加坡音樂劇,在泰國文化中心(Thailand Cultural Center)的主舞台演出。另一位來自《國家報》(The Nation)的電影評論人問我是否有興趣評論這個演出,我就說,好啊,來寫吧。後來,有一名讀者,是位跟我看了同一天、同一場演出的觀眾,完全不同意我的觀點,還寫了封信給編輯,表示:這是一篇非常糟的評論。這位評論不應該再書寫了。並且,他希望《國家報》不要再雇用我。

這真是剛進入評論世界時一個很棒的歡迎。至今我仍在我的評論課堂上講這個例子,因為它展現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而且可能跟別人的非常不同,而任何意見都有其價值。因此,我就繼續書寫,越寫越多。我曾經有個紀錄是,我有三篇文章在同一天被刊出。我並不是刻意要讓它們在同一天發表,有些人甚至誤以為我是全職在報社工作。

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分會理事長Pawit-Mahasarinand(照片由作者及aday-magazine提供)

在泰國,有哪些表演藝術評論刊登的平台或空間呢?有很多評論人嗎?

這樣說吧,大部分表演藝術評論的空間或平台都線上化了。線上的好處是可以觸及更廣大的觀眾群和讀者群,你幾乎看不到有誰還在讀紙本報刊。我的同行現在大多也都同時為線上平台撰文,但還是有印刷發行的報紙。《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和《國家報》是泰國最主要的兩個英文報刊。《國家報》的立場比《曼谷郵報》更自由派一點。但《國家報》已經不發行印刷刊物了,只剩線上版。《曼谷郵報》還有印刷發行,也會刊登劇場評論,但不如以往頻繁。

泰文的《曼谷商業新聞》仍每日發行實體報刊,也仍登載劇場評論,但一樣,不如以往頻繁。還是有其它線上報或線上雜誌會刊載劇場評論,不過沒有固定的劇場評論專欄。

在泰國大部分表演藝術評論的空間或平台都線上化了,圖為泰國英文媒體《國家報》
(照片來源:網路截圖)

至於評論人的人數,就要看評論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以在泰國能夠因書寫而有稿費收入,並且發表在獲得認可的出版品上,無論線上或實體,我會說大概十位吧。他們都是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分會的會員,每個人都有別的工作,例如有一位在科學與科技教學推廣學院(Institute for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PST))工作的數學博士。你沒辦法靠寫評論在泰國過活。

我們得先討論評論的定義,因為我知道有些評論人只寫某些特定的藝術類型。我在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有位同事,之前是那裡的教授,他非常熱愛音樂劇,而且只為《曼谷郵報》寫音樂劇評論,每年大概只寫兩到三篇。在你的定義裡,他算是一位專業的評論嗎?這很看情況,我們可以就此來辯論。

泰國人很愛使用社交媒體,許多評論人也會把他們的觀點發布在臉書上。臉書算是某種民主空間,在那我們能分享、爭論、辯論。有些人會說,臉書更像個人空間,但這也有待商榷。當然那是個人空間,但它不屬於我們任何人,它是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對吧?他隨時都能把臉書收掉,然後我們就沒有空間進行任何書寫了。這是個數位的時代,我們只能去適應。

在COVID-19疫情前,泰國有一小波影像評論的風潮,有些評論人會拍影片談論演出取代書寫。這些影片很短,但也算某種評論。我知道某些國家,例如在瑞典,大家還會聽廣播,當地有個廣播節目就致力於表演藝術評論。我要說的是,評論不再一定是書寫形式了,即便一篇發在個人臉書頁面上的短文,今天也會被視為某種形式的評論。這又會再回到我們對評論定義的討論。

你認為一位好的/夠格的評論人,需要符合哪些標準?

很多人認為評論人(critic)和回顧報導人(reviewer)有所區別,也認為批評性論文(critical essay/a critique)和回顧報導(review)並不相同。他們的論點是:只有對批評性論文(critical essay)有書寫經驗、會花時間消化想法,然後讓文字激發某種討論或批判思考的人,才能被視為評論人(critics)。而那些得為報章雜誌,或在臉書上快速發表書寫的人,只算是回顧報導人(reviewer),他們寫的也只能算是回顧報導(review)。我的意思是,這很看情況。但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每則話語都算數,每種意見都算數。永遠歡迎不同的意見很重要,特別是在這個傳統媒體已經變得像是社交媒體的時代。

劇場評論需要有劇場的學位嗎?你是否受過該領域的訓練不重要,但你得要對它有愛與熱情。這會顯現在你的書寫中,也會顯現在你的表達、意見裡,會看得出來你很認真對待它。對劇場有熱情的人會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會想要用某種關於劇場的討論來介入。我認為對表演藝術的熱情與愛,會是我列在這個標準清單上的第一點。

IATC泰國分會成員於2015年討論劇場趨勢
(照片提供: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分會)

同時,你看的戲得要比其他人要多。如果沒記錯的話,我聽說在日本如果要成為一名夠格的評論人,必須一年至少看150檔製作,但我不確定這在泰國是否可能。即便在疫情前我們一年可能都沒有150檔表演藝術演出可以欣賞。雖然如此,你仍得確保你看得比普通觀眾還要多,才能成為一名夠格的評論人,同時,看不同類型的製作也很重要。身為一名評論,你不能太挑。以美食評論為例,他們得吃各種食物,對吧?不能只吃臺灣食物然後說北京食物很糟。我認為這也適用於劇場和表演藝術評論,也是我個人的經驗。

要如何成為一名好的評論呢?我想到《哈姆雷特》裡的一句台詞:

最重要的是:忠於你自己。黑夜終究追隨著白日,你也必須如此遵行不渝。這樣你便不會欺騙任何人。

This above all,—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 And it must follow, as the night the day,

Thou canst not then be false to any man.

你得忠於自己,對自己的想法坦誠。我認識一些評論人,當我們在演出後遇到,有一些討論,他可能說了些什麼。兩天後,他寫出來的卻不一樣。換句話說,他那時還沒有時間去消化他在想些什麼,以及那可能會如何影響他的評論生涯。但我永遠、永遠都寫我所想,即便有時候會讓我自己惹上麻煩。這是我的想法,這也只是某一個人的想法。但在你對任何事情產生影響前,你得先對自己誠實。

我認為評論人應該要多看,這我已經提過了。今天,你會看到很多藝術節不再將作品進行分類,他們不會說這是舞蹈或戲劇節目,他們只稱其為表演,或是一個藝術作品。評論人也要讀其他人寫的評論,還有讀書、讀小說,各種不同的書寫,因為即便某些評論會在影片或廣播中用口語表達想法,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仍在寫作。評論人得是好的書寫者,而為了要成為好的書寫者,你得先成為一名好的讀者,了解語言如何運作、人們如何抒發他們的想法。我認為,當你去看演出時,在演出後跟某人在大廳聊聊,跟他們討論一些議題是很重要的,這會在某個程度上激發你的批判思考。我認為評論也需要具備適應力去面對不同的狀況,就跟大家在疫情期間所做的一樣。(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