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馨儀
(2018年入會,「兼職」應用劇場工作者、評論人)
有朋友這樣問我。
答案是絕對不會,畢竟我兒目前才十個月。那未來呢?可能也很難吧,如果他不是從事相關領域。
作為以非典型空間展演、應用劇場、議題展演為標的評論者,我確實曾期待自己能寫出通俗能解的評論,寫出給像我爸媽這樣不進劇場也能看的民眾的評論。然而事實是,因為他們不進劇場,所以也不會閱讀評論。更準確而言,是他們尚未有藉劇場連結世界的需求。
如何建立需求是另一個很大的題目,所以回到當下的評論書寫,還是得找到此刻真正的讀者、當篇書寫想要對話的對象。
當創作者以劇場回應世界,評論則以文字紀錄劇場。此處的紀錄包含對演出的客觀描述與捕捉,亦透過評論人的主觀之眼、思辨養成,紀錄下劇場與社會的連動與關係、紀錄下形式與內容的可能、能指與意指的錯身或疊合。
2024年,我成為一個母親,至此,生活與過往截然不同。相比過往一個月至少就會觀看8檔演出,全職媽媽的一年可能也就看個8檔。我的世界快速與過往脫節,所記下的只剩寶寶的吃喝拉撒與成長指標。卻也慶幸在陪睡的暗夜裡,還能仰賴手機閱讀各篇評論,尚能跟上劇場的發生,並透過文字想像一個又一個演出,搭起對接日常的橋樑。也因著過往書寫留下的實踐軌跡,仍不時有再對話的可能。
於是我發現評論所紀錄的不僅是演出、劇場史、也關乎評論者的自身歷程與視線,不知道這會不會讓我的孩子比較感興趣呢?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JMBf69w8/
「對評論的提問」編註
於會員召募「倒數計時」期間,敝會刊登由四位會內的評論人撰寫之「對評論的提問」。本計畫承襲自2022年會員招募期間「評論的問題意識」,借用彼時編者吳思鋒之語:評論面向公眾,先於自我宣傳。(邀稿:余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