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April, 2025

不懂樂理,就不能寫古典樂評了嗎?


文:顏采騰
(2022年入會,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

 

不得不承認,古典音樂評論,是所有藝評中最「封建」的類型之一。它仰賴大量樂理知識、使用高度專業的語彙。每次進場前,總要先做好多的「功課」,不像一些劇評能「白紙般地欣賞」。不時有古典樂評人(包含我)到其他領域串串門子,卻幾乎沒有劇評或舞評人敢越雷池半步。為什麼它的門檻這麼高?不懂樂理,就不能寫古典樂評了嗎?
 
樂理知識,是音樂審美的工具,也是書寫交流的媒介。但它不是古典音樂的全部。
 
誠然,樂理是作曲和演奏的重要基礎。然而,演奏家們不只是服務著作曲家,而是同時在創造一些新的事物。例如,顧爾德的怪才和錄音剪輯、近期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的強烈身體性及感官刺激⋯⋯。還有更多超出樂曲而未被指認、被言說的「什麼」,是樂理能夠穿透的嗎?在此,樂理是否充分,甚至必要?我們能否想像一篇不具音樂專業,卻同樣深刻洞悉精髓的評論?
 
另一方面,作為交流媒介,樂理語彙能加速樂評與讀者的溝通,但它也隱含權力的面向。它以「會不會說行話」來界定局內/外、設定樂評的資格門檻,造成古典樂界的制度化。如果想為其注入活水、避免樂評淪為圈內人的囈語,那麼,或許我們也該聽聽外面的聲音。
 
從外部的視角、完全不同的專業知識出發,能夠發掘不同的面向,拓寬對於音樂的感受力和思考,並不是壞事。至於要如何實踐、其界限何在、如何兼顧不同讀者的需求,也許是所有評論人和愛樂者,可以一起思考的事。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4F9Nmig4LK/


「對評論的提問」編註

於會員召募「倒數計時」期間,敝會刊登由四位會內的評論人撰寫之「對評論的提問」。本計畫承襲自2022年會員招募期間「評論的問題意識」,借用彼時編者吳思鋒之語:評論面向公眾,先於自我宣傳。(邀稿:余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