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敦智
(2018年入會,戲劇、文字及教育工作者,現居台北)
要解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評論的讀者到底是誰?」所延伸出來更具有創造性的提問方式,可能是如此。
曾在飯席間聽友人A當面質疑:看完演出後每個人喜歡與否這件事,如人飲水,劇評似乎不太有必要特地登高一呼吧?好像也不太需要存在了。從此,友人A的話語經常在書寫之際迴盪腦間。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也想到,自己曾有莫約兩三年,有機會每個月同時穩定書寫表演藝術、和電影評論。忘記在哪裡看到另一則更尖銳的文字(已經是嘲諷全開),似是從電影評論相關討論而來,說:影評只是一群沒能力創作電影的人試圖巴住跟電影的關係,所產生的渣滓而已。廣義的「電影評論」很多時候確實像周邊產品,或只是廣告、宣傳的一環。而表演藝術評論產生的漣漪經常比影評小,連是否有推波助瀾的效用都令人懷疑。
但如果是電影研究呢?似乎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友人A應該不至於提出「電影研究有必要存在嗎?」這樣的疑問。又或者,有觀點的評論能集結成冊,成為either像創作or像專題研究的存在,不是過了演出當下風潮就被時間沖垮。那可能是令表演藝術與電影評論都更能站得住腳的思考方式吧,也免去了老是焦慮讀者在哪,這種可能會使思考不斷歪樓的危險提問。
作為結尾,分享作家暨文學研究者湯舒雯,在7月28日於臉書的公開貼文內容。其與博班老師討論怎樣算對自己的研究負責?其師曰:「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論點要在十年、二十年後還站得住腳」,不奢求永遠,強調至少「要正確一段時間」。評論的精神若也如此,那對筆下文章存在必要性的焦慮便自然散去,創造性的思考取而代之,成為一種更有建設性的提問:評論如何可能抵抗時間?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65jYTq9MX/
________________
「評論的問題意識」編註
於會員召募「倒數計時」期間,敝會逐日刊登由五位會內的劇評人,就「評論的問題意識」撰寫之短文,每一位提出一個問題,並簡要闡述。評論面向公眾,先於自我宣傳。(邀稿:吳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