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岳霖
(2017年入會,編輯與大學講師,曾任理事)
這個看起來不大正經的提問,是從一個很正經的問題而來:最早用華文書寫的劇評到底是什麼?
劇評總要有個書寫對象,所以我是從傳統戲劇(戲曲)開始思考的。世界戲劇的起源多半有個說法是與祭儀有關,戲曲亦是。而在中國韻文學的發展下,大致會以「宋雜劇」作為起點,自此走進文學史視野,到了明清之後成熟,各地也催化出地方劇種。對於戲曲的評論書寫,一部分是從詩文的評點而來,就是我們查閱典籍會看到有後代文人在文句旁的批註、評析等;另一個更為有趣的是清代後盛行的「花譜」,主要是品評演員的色藝——藝,可以是技藝;而色,自然是演員的美貌與儀態(這與當時演員與娼妓較無區隔有點關係)。有別於評點仍附在劇本之上,花譜有點像是文人間的「小筆記本」,獨立存在也相互流傳,好像更趨近於現在的劇評。
評論姿色,是很有「傳統」的。
當然,戲曲在中國、台灣有不同後續發展,導演制的出現、舞台美術的發展、西方文化與戲劇的引入等,既影響創作方式也改變評論重心。不過,在戲曲戲迷眼裡,「扮相」(演員化妝為劇中人的相貌)仍舊是個無比重要的事情,只是不完全作為戲曲評論書寫的偏重之處。
這個探索其實是想從華文劇評的源頭來試問:有沒有一個可以依循的評論方法?或者說,能不能發展出劇評書寫的法則與示範?也不一定要有答案,至少在這個溯源裡,過去與現在的「劇評人」在意的可能完全不一樣,當然我們觀賞的對象也已經不同。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tBqgUKh1/
________________
「評論的問題意識」編註
於會員召募「倒數計時」期間,敝會逐日刊登由五位會內的劇評人,就「評論的問題意識」撰寫之短文,每一位提出一個問題,並簡要闡述。評論面向公眾,先於自我宣傳。(邀稿:吳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