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3 October, 2025

在圓的時間流動中,文化將往哪裡而去?【「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駐節評論】


文|梁沛淳

 

在都市縫隙中,文化如何被觀看

2025 Pulima藝術節「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由詹陳嘉蔚 Djubelang Badalaq 的《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作為起點。她以吟唱排灣族整經歌謠的形式,從入口處帶領觀眾穿梭於商業化的都市空間中,前往三樓的演出場地。途中,在一間婚紗店前她停下腳步,隔著玻璃窗凝視著店裡結合原民服飾語彙的西式婚紗。那一刻的注視,揭示了文化如何在都市的縫隙裡以商品的姿態顯影,同時引導觀者思索:文化在都市空間中以何種形式被觀看與流動?

 

進入劇場深處,表演者跟隨著整經歌與經線律動,身體記憶得以展現於上下往返的經線與迴盪於空間的歌謠中。經線的穿梭、歌謠的循環及呼吸的節奏,共同構築出一種環狀時間感。

在演出中,整經歌成為其身體的記憶航道,經線化作承載時間的容器。這場表演不僅是織布技術的再現,亦是身體與時間互相扣合之過程,是一種透過身體語言召喚文化記憶的藝術實踐。而那些專注而重複的身體動作,使過去與當下的文化路徑於此刻交織,開啟一個跨越時空的交會點。這交會點宛如一個文化的座標,引領觀者回返至文化所蘊含的內在秩序。

 

聲音化為身體的導航

同樣以聲音作為導航形式的《回.聲 Sounds of Belonging》(下稱《回.聲》),是由阿美族藝術家潘巴奈 Pan Panay 與來自澳洲的藝術家希貝登 Baden Hitchcock 共同創作。

寂靜的空間裡,呼吸聲被放大,步伐與身體節拍的推進,使兩人在土地上留下清晰的震動。隨著歌聲響起,阿美族歌謠的旋律迴盪在空間裡,引導著他們的身體隨聲而行。兩位表演者的呼吸有時急促、有時拉長,使我的呼吸跟著收縮與放鬆。這些聲響宛如一條通道,把觀者牽引進沒有語言卻充滿回應的共振裡,甚至某些瞬間,我的呼吸沒能跟上他們的節奏,身體因而一度失去重心。

兩位表演者隨著步伐的往返,不斷在「找到彼此」與「再次走散」之間游移。踏步聲在空間裡時而重疊、時而錯開,他們不斷嘗試同步或遞移,在重合與交錯之間摸索,在土地的迴聲中尋找著彼此的呼吸與節奏。

在這樣的循環中,踏步聲與歌聲牽引著身體回應了土地的震動,使兩人的步伐交織成路徑,將不同文化經驗與記憶疊合於同一個時空。這些聲音不再是單一方向的導航,而是在迴圈中引導表演者持續試探著不同路徑。

 

「圓」循環中的流動

巴奈與 Baden 的《回.聲》節目介紹中提及1,在原住民族的時間觀中,時間是一種循環,過去、現在與未來在其中相互交疊影響。《回.聲》中,歌聲的迴盪、步伐的往返,以及呼吸的收縮與釋放,讓觀者感受到時間並非直線推進,而像是一種重疊的循環。這樣的感知,使時間逐漸化成一個「圓」,呼應至作品中「回」的意象。

「圓」的時間觀亦呈現於其他展演作品之中。在詹陳嘉蔚 Djubelang Badalaq《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中,她反覆穿梭經線、來回吟唱整經歌,經線的上下穿梭與歌謠的循環迴盪,使觀者彷彿被帶進一個不斷折返的圓;同樣透過反覆性動作的循環,何晏妤 Naceku在《在哪裡的蝸牛》中,以翻滾與延展的身體姿態不斷描繪出圓的軌跡。當聲音與身體的動作在空間中層層回返時,時間像是一圈圈疊合的圓,把觀者帶入往返的路徑之中。

創作者在部落與都市間往返,身體始終在尋找定位。而他們所尋找的位置,或許正處於這樣的圓循環之中,既可能在轉角處被偶然觸及,也始終處於流動狀態,難以被完全掌握。而其中蘊含於流動中的不穩定性,反而成為文化再生的動能。這種「圓」的時間觀揭示了文化如何在都市與部落間不斷生成,並透過創作者的藝術實踐得以回應。文化在流動與交織中或許並非穩定的歸返,而是處於持續生成、時而斷裂、時而再生的狀態;創作者們在這種流動之中,不斷追尋可能抵達的目的地。

 

【註解】

1潘巴奈 Pan Panay & 希貝登 Baden Hitchcock 《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梁沛淳

目前就讀於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班二年級,大學時主修教育,未來志向成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目前研究關注於原住民族藝術、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的視覺轉譯,希望透過田野調查經驗與藝術評論視角,書寫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連結。


【本文為 IATC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 2025 Pulima藝術節合作之評論人徵選與書寫計畫】

0 comments on “在圓的時間流動中,文化將往哪裡而去?【「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駐節評論】

發佈留言